來源:澎湃福建
隨著網絡的廣泛應用,傳統犯罪加速向以互聯網為媒介的非接觸式犯罪轉移,手段迭代更新,形式層出不窮,成為影響部隊安全穩定的一顆“毒瘤”。本期,小編結合常見的新型網絡犯罪案例,幫助大家共同了解犯罪手段,提升防范意識,掌握應對方法。
“AI換臉”,暗藏詐騙有風險
一日,李某收到老同學“賈某”的視頻通話,通話中畫面卡頓,人臉細節模糊,十幾秒后就以信號差為由掛斷電話,轉為文字聊天。“賈某”稱工程急需用錢,但自己不方便出面,希望借李某賬戶做個周轉,隨后向李某索要了銀行卡賬號,表示已轉賬40萬元并發來“轉賬截圖”。基于信任,李某將錢款轉入指定賬號,正當想再次發起視頻通話時,發現已被對方拉黑。意識到被騙的李某由于報警及時,最后成功“截獲”被騙走的40萬元。
【防范提示】雖然“AI換臉”技術越來越逼真,但仍可以通過觀察聲音和圖像是否同步、神情是否自然、畫面有無停頓等方式發現破綻。如遇到熟人在網絡上要求轉賬,要多重核驗對方身份,一旦被騙要立即報告并報警處理。
編造謠言,吸粉引流無下限
前段時間,某博主發布關于在國外旅游時撿到國內小學生寒假作業的視頻,并喊話當事人來拿作業。視頻一經發布,迅速登上熱搜。眾多媒體競相跟進炒作,被網友質疑后,博主又曬出與“當事人媽媽”的微信聊天記錄截圖。后經公安機關查證,“小學生丟作業”事件是網民徐某與同事薛某為吸粉引流,共同策劃、編造的謊言鬧劇。目前,徐某、薛某及所在公司已被依法行政處罰。
【防范提示】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無論動機如何,只要在網上編造傳播虛假信息、造成不良影響,都會受到法律制裁。面對不明就里的網絡熱門事件,要理性看待,不能妄加評論、造謠傳謠,避免成為謠言傳播的“推手”。
“話費慢充” ,洗錢陷阱藏其中
王某在網上看到代充話費的廣告,售價遠低于一般話費充值業務,便向對方支付560元,并在7天后到賬700元話費。到賬次日,王某的電話突然被停機,后被公安機關告知涉嫌犯罪需要配合調查。經查證,充入其手機的話費是犯罪分子以非法手段獲得的贓款,下單的王某間接成了“洗錢”團伙的幫兇。
【防范提示】“話費慢充”實際是“洗錢”團伙使用贓款充值話費,從而實現贓款“洗白”的掩飾手段。貪圖小利、亂“薅羊毛”極易掉入“洗錢陷阱”,要選擇正規平臺合法充值,不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網絡“嗅探” ,隔空盜刷難阻斷
深夜時分,劉某在睡夢中被手機提示音吵醒,發現收到數百條短信,其中包含多條銀行卡轉賬的支付驗證信息,銀行卡里的1萬元也不翼而飛了,劉某立即報了警。經公安機關查證,犯罪嫌疑人陳某使用“嗅探”設備,采集附近人員的手機號和短信驗證碼,進而實施銀行卡盜刷、網絡詐騙等犯罪活動。
【防范提示】“嗅探”設備實際是一種“偽基站”,通過“吸附”附近2G網絡下的手機信號獲取手機號碼和短信。當手機突然變成2G網絡,并頻繁收到不明短信驗證碼時,很可能正在被“嗅探”設備攻擊,應立即打開飛行模式或關機。同時,要設置支付多重驗證,關閉免密支付功能,從源頭上做好自我防護。
幫“打電話”,充當工具涉電詐
李某在瀏覽手機時看到一則廣告,聲稱只需要2部手機、每天打幾個電話就能拿到200元報酬。李某立馬添加“客服”QQ,并按要求準備2部手機,其中一部和“客服”接通QQ電話,另一部撥打對方提供的號碼,接通后將兩部手機放在一起打開揚聲器,由“客服”偽裝成某APP客服與對方交流、實施詐騙。最終,李某因涉嫌幫信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并處罰金。
【防范提示】網絡上“輕松賺大錢”的廣告層出不窮,但天上掉下的往往不是“餡餅”而是陷阱。面對蠅頭小利的誘惑,要擦亮雙眼,切勿財迷心竅、以身試法,一個舉動很可能就讓你充當了不法分子實施犯罪的“工具人”。
黑客技術,傳播違法被懲處
張某是一名黑客,因收入微薄便打起了傳播黑客技術賺錢的主意。他創辦會員制黑客技術交流網站,相關視頻教程僅限會員用戶下載使用,以此吸引大量用戶注冊充值,從中收取會員費4萬余元。網站創辦不久,張某便被網安部門偵控抓獲。
【防范提示】利用黑客技術實施網絡攻擊、竊取信息數據是典型的違法犯罪行為,傳播黑客技術同樣觸犯法律。戰友們需要注意的是,每臺電腦都有對應IP地址,任何黑客行為都會被追蹤溯源,我們要遠離黑客,嚴禁傳播黑客技術,依規上網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