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近年來,反洗錢手段在不斷變化,不法分子逃避打擊的方式越來越隱蔽。相關部門在建立健全反洗錢監管協作機制的同時,應多途徑、有針對性地開展反洗錢宣傳教育活動,增強社會公眾對洗錢活動的防范、識別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
近期,公安機關打掉多個以購買黃金方式幫助境外電詐集團洗錢的犯罪團伙。購金者按照“上家”指揮,用涉案款項購買黃金制品轉交給指定人員,試圖把黑錢洗白,商家則在無意間成為洗錢犯罪的幫兇。
洗錢與電信網絡詐騙、非法集資、貪污賄賂、走私等犯罪活動緊密相關,通過各種方式掩飾、隱瞞上游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嚴重影響司法機關對案件的依法查處和追贓挽損,破壞經濟安全、社會穩定。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加大力度預防、遏制洗錢活動,例如落實“一案雙查”工作機制、督促金融機構堵塞漏洞、依法提高處罰力度等。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洗錢犯罪2971人,同比上升14.9%。反洗錢機制更加完善,總體水平不斷提升,洗錢及相關犯罪蔓延勢頭得到有效遏制。
但也要看到,反洗錢手段在不斷變化,不法分子逃避打擊的方式越來越隱蔽,除了購買黃金外,還衍生出買賣手機、豪擲“萬金”定制現金花束、大額打賞直播主播等洗錢方式,通過給予一定利益,把一批法律意識淡薄的民眾拉下水,誘騙其幫助完成洗錢流程。手段的多樣化、行為的大眾化,都加大了反洗錢工作的難度。此外,一些新技術、新業態如電子商務、網絡保險、虛擬貨幣等被用于洗錢活動,更是增加了相關部門對資金來源、性質、去向進行識別、追蹤的難度。
對花樣百出的新型洗錢手段,金店、彩票店、手機店、鮮花店等實體店經營者尤其要提高警惕,對超尋常的大額訂單要保持謹慎,留意交易細節,規范收款流程,保存交易憑證,遇到可疑情況應立即終止交易并及時報警,切莫因貪圖“手續費”“抽成”而收下來歷不明的款項。不論是否知情、是否獲利,一旦為洗錢提供了協助,都要承擔相應責任。
公眾要注意防范代購黃金、手機、珠寶等貴重物品的非法交易圈套,堅決拒絕來源不明、資金可疑的代購請求,堅決抵制虛假刷單、網絡跑分等行為,遠離犯罪風險,注意保護個人隱私信息,不出售、出租、出借身份證件、銀行卡、手機卡、電子支付賬戶等,不使用自己的賬戶替他人提現,以免淪為洗錢犯罪的“工具人”“替罪羊”。
銀行、公安、法院、檢察院等部門在建立健全職責清晰、運轉高效的反洗錢監管協作機制的同時,應多途徑、有針對性地開展反洗錢宣傳教育活動,闡明洗錢的違法性、危害性和表現形式,以案釋法,增強社會公眾對洗錢活動的防范、識別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營造全民參與遏制、打擊洗錢犯罪的濃厚氛圍。
日前,反洗錢法修訂草案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期待進一步織密法律之網,更全面地防范相關主體被不法分子利用,更高效地應對日漸復雜化、隱蔽化的洗錢手段,讓“贓”和“罪”無處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