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2月23日 08:56:49 來源:國際金融報
受金融危機沖擊,中國經濟遭受到了重大打擊,那么,在中國經濟觸底的2009年,是誰給了熱錢“勇氣”大規模“訪華”?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熱錢本質是試圖在短期內通過國際間的資金轉移來獲得巨大收益。熱錢的目的在于尋找差異,其收益與匯率、利率等指標的差異相關。
“其中,人民幣匯率是主要指標,如果存在上升可能,熱錢流入可能性將加大;利率高低變化,也會吸引熱錢;此外,其他金融品種一些指標的變化,都會讓熱錢‘不請自來’。”
“熱錢就是沖著人民幣升值預期而來。”這幾乎是業內人士的共識。
金融危機發生后,為了救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量印發鈔票,繼而美元貶值,美元面臨無法阻擋的頹勢,大量資金從美國資本市場出逃。中國于是成了他們的“避難所”。
事實上,自2009年下半年以來,關于人民幣升值預期上升的言論甚囂塵上,人民幣一度面臨著巨大的升值壓力。
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外匯儲備增加了4530億美元,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預計,2010年的外匯流入可能會更加強勁,這也將給人民幣帶來更大的升值壓力。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率先復蘇,并在2009年下半年加速回升。分析師認為,國內經濟的觸底反彈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的重新抬頭,對熱錢來說無疑是難以抗拒的誘惑。“相對于一些發達國家,中國是投資收益比較大的國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
據了解,美聯儲自2009年9月起,連續7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由5.25%降至目前的2%,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去年起連續6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從當時的2.52%提高到目前的4.14%。“這也加劇了海外套利資金的進入。”奚君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