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1日 16:12 來源:和訊網
近年來,我們發現,每當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出現風吹草動,國內必然有一些商品價格會被動的出現波動,雖然上漲過后總會有調整,但是總體趨勢仍然是上漲的,而我們仔細觀察后可以發現,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在品種之間存在輪動性,當一次這樣的輪動完成后,各種商品的價格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一定的漲幅,由于這種價格的上漲并不是同時出現的,因而在普通消費者眼中,這和物價普漲的通貨膨脹并不一樣,因而這種現象并沒有被當作通貨膨脹來對待。
顧名思義,輸入型的通貨膨脹就是指通貨膨脹的根源并不是一國市場內生的,而是由于外國出現的通貨膨脹通過國際貿易的形式傳導進入國內的。而對中國而言,通貨膨脹主要是由美國傳導進來的,這主要有兩種途徑:
第一種途徑是通過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輸入的。我們知道,一國國內商品的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可以通過國內生產以及國外進口兩條途徑滿足,若國外進口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必將推高國內相關商品的價格,我們看到,目前不論是石油還是其他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都是在美元貶值的背景下發生的,也就是說,因為美元貶值,其購買力降低,需要更多的美元才能達到以前的購買力,也就是說出現漲價,然而中國為了保證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保持人民幣匯率與美元固定在一個很小的幅度上,因此,當美元貶值引起商品價格上漲時,由于沒有人民幣匯率升值作為對沖,以人民幣計價的這些原材料價格也就同時上升了,這樣就直接引起了相關產品價格的上漲。
在這個時候,由于國內消費者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通貨膨脹,因而以國內原材料為主的商品價格并沒有上升,導致整體的生活成本并沒有明顯上升,最終體現出來就是勞動力貨幣成本以及國內供應的原材料價格并沒有隨通貨膨脹的出現而提高,這樣就是國內物價水平并沒有顯著的上升,但是當這種價格傳導到出口部門,其結果就是出口商品仍然按照通貨膨脹前的價格出口,雖然在價格上具有極大的競爭力,但是實際上是在賤賣國內的資源,也就是說出口部門暫時的繁榮是通過國內資源的賤賣換來的,這從長期的可持續的發展的角度來看是不可取的。
通貨膨脹輸入的第二種途徑就是通過資本流動而輸入的。近年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速增長,這其中有一部分是出口部門的創匯,同時還有相當巨大的部分是國外投機資本的流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熱錢,由于美國出現的通貨膨脹是由于美聯儲濫發貨幣造成的,因而在美國國內擁有充分的流動性,而流動性需要升值機會,而中國便成為了國際投機資本的目標,這些投機資本進入中國國內并不會從事周期過長的投資,因而他們總是涌向資本市場以及房地產市場,當中國國內的證券價格以及房地產價格在他們的帶動下炒高后,熱錢帶著巨大的收益退出,而為他們買單的都是處于社會最底層的中國人民。
因而,只要中國政府保持人民幣匯率與美國匯率基本掛高的政策不變,中國的資源和財富都會這樣在無形中流失往國外,對絕大多數的個人來說,通貨膨脹的過程是一種財富再分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極少數的人的財富能夠以高于通貨膨脹的速度增長,而這部分人往往是占據了社會財富最大部分的人,而剩下的大量只占據了少量社會財富的人在這個過程中的財富增長速度是遠低于通貨膨脹的速度的,因此在這樣一個通貨膨脹的結果就是富人越富,窮人越窮。
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建立起一種全民理財的意識,不但要去理財,還要學會理財,首先要讓自己的財富在通貨膨脹中保值,然后才是根據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財富獲得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