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0日08:35 來源:揚子晚報
通宵排隊、5000人搶100多套房、一個房號炒到10萬元……近期,樓市瘋狂的“搶房號”現象在各地頻繁上演。究竟是房源緊張還是“炒作圈錢”?“放號風波”背后有著怎樣的黑洞?透過這些怪現象,人們看到的是一些開發商的有恃無恐,也有一些相關部門的監管缺位。
據調查,目前開發商放號形式五花八門,令購房者眼花繚亂。
名頭一:誠意金。開發商在樓盤尚未開盤時,向購房者收取“誠意金”,數額由幾萬至數十萬元;名頭二:VIP卡。有的開發商承諾,預交意向金購買VIP卡可優先選房并享受打折優惠;名頭三:倒房號。杭州、南京等地最近出現倒賣房號牟利的現象,有的樓盤剛一開盤就宣布“基本售罄”,隨后就有人在網上發布消息,明碼標價出售房號。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今年以來,隨著房地產市場轉暖且快速升溫,一些開發商在樓盤未取得預售證或即將申請預售證時,便開始搞內部認購,公開放號或收取誠意金、辦VIP卡,不僅能圈取大量資金,還能借機摸底市場,控制銷售節奏,制造假象哄抬價格。就是在這種讓消費者感覺恐慌的氛圍中,房價開始飛漲。
值得注意的是,“搶房號”現象愈演愈烈,一些金融機構在其中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北京南二環的一家大型樓盤,就規定排號客戶需以自己的名義向指定的商業銀行存入數十萬元現金后,才可成為銀行的VIP客戶,同時也獲得樓盤項目的VIP金卡,可參與這家樓盤的產品認購,選到房后還可在總價上獲得相應的優惠。銀行由此把潛在購房客戶吸納為存款客戶和理財客戶。
有關部門三令五申,禁止樓盤在沒有取得預售證時以任何形式收取訂金,但一些開發商置若罔聞。顯然,相關部門必須及時出手監管,加大打擊違規銷售行為的力度,才能斬斷房價非正常暴漲的“推手”,保障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針對一些房地產開發企業在房屋預售前收取“誠意金”的行為,一些房地產律師表示,“誠意金”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消費者向房地產商支付誠意金所購買的只是一種機會,并非實物。部分樓盤收取的客戶誠意金有的高達數億元,有非法集資或變相攬儲的嫌疑,存在極大的風險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