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正在成為外資企業賄賂丑聞的重災區?全球500強、美國首屈一指的不干膠標簽材料生產商艾利丹尼森日前因在華賄賂地方官員而被罰款20萬美元。近年來,跨國企業在華頻陷“賄賂門”,前有沃爾瑪、朗訊,后有家樂福和西門子。最近力拓“間諜案”同樣也是外資企業的駐華機構通過商業賄賂手段,從而獲得鋼鐵企業下游企業的需求、成本、利潤等商業秘密。
不干膠巨頭為獲27億美元訂單行賄3萬
美國證監會稱,艾利丹尼森因為向官員送回扣、禮物以及提供觀光費用等“行賄”行為,被罰20萬美元。而此前的2002年至2005年期間,艾利丹尼森中國公司安全反光薄膜部向中國官員支付了3萬美元,從而獲取某國有企業訂單,并獲利逾27.3億美元。
另外,2004年8月,艾利丹尼森中國有限公司為獲取兩份訂單(在15400輛警車上裝飾新圖標)而用4.1萬多美元行賄地方官員。不過,艾利丹尼森亞太區及時發現并阻止了這筆非法資金的支付。
美國證監會消息,艾利丹尼森一全資子公司于2007年在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共行賄51000美元。
腐敗案件半數與國際貿易和外商有關
在激烈商業競爭中,行賄成為獲取核心機密的重要手段,驚人的利益誘惑讓企業鋌而走險。民間經濟分析機構安邦集團數據顯示,近10年來,跨國公司在華行賄案件一直呈上升趨勢,在中國調查的五十萬件腐敗案件,有64%與國際貿易和外商有關。
力拓間諜案風波便如“多米諾骨牌”般將4名被捕員工及首鋼、寶鋼、濟鋼甚至中國鋼鐵協會的有關人員統統卷入其中,并直接造成中國經濟7000億的損失。
“目前我國反商業賄賂的法律條文過于分散,導致我國反商業賄賂力度貌似嚴厲而實則效果不彰。”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教授李希慧認為,跨國公司屢屢在中國上演行賄案件,也與我國缺乏一部專門的涉外反商業賄賂法有關。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